“野蛮生长”的母婴店
在中国,母婴店的源头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奶粉店,二是童装店。
大约在2000年前后,母婴店开始从商超渠道分离出来,并逐渐兴起,形成以售卖母婴商品为主的专业业态;
2005年左右,母婴行业迎来第一波开店高潮,但好景不长,2008年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母婴行业进入调整期,开店变得谨慎;
自2010年开始,母婴店又开始快速发展,进入野蛮增长期,连锁的规模越来越大,覆盖的市场越来越广,包括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市场都被进一步打开。
而且,母婴店售卖的产品,也从起初的奶粉、童装、纸尿裤等刚需品类扩充为营养品、零辅食、洗护用品、服务项目等全品类经营。
但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随着电商的兴起,母婴店的多个品类逐渐惨遭打劫,导致原有的品类结构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另外,有行业人士指出,过去90%以上的母婴店,都是以食品(主要是奶粉)售卖为主,但奶粉的销量虽大,利润却越来越低,并且同质化严重。
这种情况下,母婴店要想提升利润空间、加强商品差异化,品类重构将会是关键。
关于品类结构变化的猜想
奶 粉
门店“第一品类”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但是品牌的选择可能发生改变,由于奶粉品牌集中度的提高,新四大粉、强一线品牌将进入加速阶段,另外,随着大通货的利润越来越低,一些成长性极强、利润还算可以的二三线品牌将迎来机会。
纸 尿 裤
遭受电商打劫最为严重的品类,地位逐步下跌,母婴店“第二把交椅”岌岌可危,现在纸尿裤要想在门店走点量,只能依靠品牌力过硬的通货和一些差异化产品的加持。
营 养 品
门店品类扩充的重点,已经从“磁石品类”升级为“第二品类”,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非标性太强;二是市场教育尚未完成,潜力巨大,另外受疫情影响,发展势头正猛。
零 辅 食
作为冲动性品类,零辅食的作用不止于销量,还在于引流进店,而且,85后父母“金”力充沛,90后父母专宠小众,市场渗透率还不怎么高的零辅食,将会成为门店调整品类结构的新基点。
童 装
电商打劫门店的另一重点品类,很多门店已经转向基本款,但是针对棉品等内饰服装,宝妈们对线上的产品安全成疑,还是习惯到店消费,这就是母婴店童装品类的机会。
洗 护 用 品
这是一个容易被门店忽视的品类,同时也是一个潜力远比想象还要大的品类,洗护用品的毛利一般在40%左右,利润空间巨大,随着新家庭消费时代的到来,洗护用品的发展初见“曙光”。
全 家 化 产 品
目前主要集中在家庭主妇概念的洗护产品,孕产妇专用美妆以及其他孕产妇品类值得进一步教育和挖掘,与此同时,延伸至4~7岁的中童产品以及营养品的全家化,发展空间较大,值得门店尝试。
服 务 项 目
母婴店发展的另一条大主线,消费群体覆盖婴幼儿、中童和孕产妇等人群,而且属于电商打劫的盲区,市场充裕,但是服务项目对专业度的要求极高,如果门店足够专业,做得好的话,其利润贡献将超过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