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在群里吐槽:他们家老公脾气急,孩子做错事就吼孩子,有时气急了还动手。孩子妈妈怕孩爸出手太重,把孩子打坏了,每次就都护着孩子,还因为这一打一护的事当着孩子面大吵。现在只要孩子犯错,爸爸一管孩子,孩子就往妈妈身后躲。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不对,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这种“一打一护”“黑红脸” 的教育屡见不鲜。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黑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红脸”,采用哄、逗、护的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潜意识中“护犊子”的本能反应。殊不知,当孩子做错事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双方意见相左,一个打一个护,不但没有从根本上去沟通问题的本身,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来看看这个教育方式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
1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没有,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样孩子可能会养成将来找借口、遇到事情就逃避的人格特质,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2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如果夫妻教育意见不统一,不但没有教育孩子,反倒把矛盾的焦点都聚焦到打不打孩子这个问题上,等到事情过后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破坏亲子关系。
如果爸爸教育孩子总是扮演严厉的角色,而妈妈总是哄孩子,久而久之,“爸爸”这个称谓仿佛成了吓唬孩子的令牌,遇到孩子捣乱不听管教的时候,把“爸爸”搬出来。爸爸总是扮演“黑脸”,孩子逐渐对爸爸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冷淡,甚至是抵抗、叛逆,破坏了父子间该有的温情。“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4影响孩子个性发展。
“黑红脸”教育更麻烦的是,当孩子习惯于从一方得到宠溺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依赖性讨好的人格,甚至于走向极端耍无赖,又或者是软弱无条件顺从,这些对孩子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
既然“一打一护”不可行,那该怎么做呢?
每个父母都是深爱着孩子的。从教养的观念来讲,父母间难免会有一些差池,有的倾向于严厉说教,有的倾向于温柔坚定,但其根本都是为了教好孩子。父母双方要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在孩子的性格和品质培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在教育过程中互相配合。当孩子犯错时,其中一方批评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要袒护,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应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而且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孩子的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
当爸爸打孩子时,妈妈应该如何应对?
不要当着孩子面争吵
教育孩子,首先夫妻要提前约定教育方法,意见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时,妈妈可以保持沉默,事后再和爸爸谈谈,不要当着孩子的去探讨孩子犯错时的解决方法,不能当着孩子面起冲突,也不要当孩子面说爸爸的不是,这样会损害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以后更难管教孩子。
先以爸爸一人意见为主
爸爸打孩子时,妈妈先要站在爸爸这边。在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护宝宝,因为男人通常不喜欢在管教孩子时,妻子处于对立面。如果妈妈这时越是护着孩子,爸爸可能打得会更狠。妈妈要站在爸爸这边,要多说一些话引导爸爸正确以理说服孩子。
转移爸爸和孩子注意力
在爸爸想打孩子时,妈妈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既要转移开老公的注意力,让他暂时不要打孩子;也要转移孩子注意力,让他不再耍脾气。妈妈也可以想办法暂时支开爸爸,等他回来时,再接着对孩子进行管教,这时爸爸的气可能也消了一半。
和爸爸协商,由妈妈来教育
教育孩子时,如果爸爸有要打孩子的迹象,而且出手比较重时,妈妈可以告诉爸爸有她来教育孩子,然后把孩子带到一边去,然后问孩子刚才发生的事情,先要对孩子好的认识与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再帮孩子分析到底哪不对才会让爸爸生气的,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对后才知道怎么改正。同时还要告诉孩子,爸爸严格要求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原谅爸爸。等爸爸平静后,妈妈再和爸爸谈心,共同讨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
事后反思,商讨教育对策
在爸爸打孩子后,等他平静时,可以和爸爸谈心,告诉他打孩子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坏的影响,可以采用其他教育方式,妈妈爸爸要一起学习育儿知识,或向育儿专家咨询,专家的话会让爸爸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
孩子是最敏感的,能清晰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尝试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去和孩子相处,你一定会发现,这会是比“黑红脸”的反差刺激更能让孩子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方式,比“狂风暴雨”的洗礼要有效的多!
(编辑:华夏婴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