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有媒体记者走访了首府部分儿童商场发现,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购买衣服时只注重款式,没有太多地关注童装的安全技术标准。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皮肤更柔嫩,身子骨也更弱,因此对服装质量的要求也应更高。可市面上问题童装大行其道,家长购买了,不仅会花冤枉钱,没准还会给孩子造成隐性伤害。
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有不良商家唯利是图,忽视产品质量的因素,可问题童装大行其道,职能部门的监管又在哪里呢?平心而论,对此,职能部门也采取了一些行动。如儿童节前夕,很多地方对包括童装在内的儿童用品市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集中整治行动,往往查出问题一箩筐,可莫非孩子们就只在儿童节里穿童装,平时就不穿吗?节日前夕查出这么多问题,恐怕正说明日常监管缺位,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
消费者一没有火眼金睛,二没有先进的仪器。面对市面上的问题童装,消费者是防不胜防,想自保难度很大,职能部门作为“看门人”,理应承担为消费者“保驾护航”的职责。问题商品泛滥成灾,看门人“难辞其咎”!
因此,职能部门不能仅仅提醒消费者谨慎选购,而应对市场进行强力监管,不能只在节日前夕展开声势浩大的专项检查,更要重视日常监管,对问题商品露头就打,对不良商家严惩重罚,真正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