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国内
奶粉市场,蒙牛、伊利,像这些大品牌接连的出现不必要的事故,致使国内消费者对此失去了信心,所以不得不弃暗投明,把目光转向了国外的洋奶粉。
据美国《世界日报》消息,近几年来,许多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逐渐成了中国大陆亲友购买奶粉的重要源头。华人整箱整箱的买奶粉,甚至瞬间扫空超市货架,为此,Target、Walmart等大卖场不得不推出5至12盒的限购令。
随着蒙牛沦陷,伊利下马,三鹿西去,国内乳业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地发生安全事故,甚至是公关危机,“死性不改”。国内消费者的信心也是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地消磨殆尽,“生命诚可贵”,消费者不得不“弃暗投明”、“崇洋媚外”狂购起“洋奶粉”,于是乎,一边是,中国奶粉滞销濒临破产,一边是“洋奶粉”热销甚至轰轰烈烈对华人搞起了“限购”政策。这一“国际玩笑”开得有点大,大得有点让国内人窒息和羞愧,中国奶企的诚信不仅被现实攻击得体无完肤,中国奶企的脸更是丢到了大洋彼岸!
无论是伊利汞含量异常,还是蒙牛的强致癌物,亦或是三鹿灭绝人性的三聚腈胺事件,中国很多奶企的诚信与道德在市场经济下逐渐沦丧,逐渐泯灭,中国的不少奶企也在一步步昧着良心挑战国人的忍耐底线,直到国人忍无可忍,最终与国内奶企“决裂”,转而投向“洋奶粉”的怀抱,即使“洋奶粉”趁机涨价,即使“洋奶粉”对华人“限购”,华人也不得不“死乞白赖”地追随“洋奶粉”“缠缠绵绵到天涯”。
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以后要喝着“洋奶”长大?大家心里清楚,这并不是“洋奶粉”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更不是市场价格决定的,这也不是中国消费者决定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中国奶企,在中国相关的监管部门。奶企能不能真心“悔过”,切实“改过自新”,能不能让安全事故少一点,再少一点,直至没有。相关的监管部门能不能严格一点,认真一点,负责一点,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让流入市场之后的奶粉都安全一点,再安全一点,那么,笔者相信,中国奶企赢得消费者的心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奶粉限购中国奶粉滞销,这是对中国奶企的极大讽刺,更是对中国奶企诚信的拷问,何时能逆转局面,看中国奶企自己,消费者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