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爸爸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无意地教会了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好玩伴,一个团队中最被崇拜的人。契约的制定者和遵守者
爸爸喜欢和孩子有契约,而且善于把这些契约、规则制定得简单易懂,且不轻易改变。比如“你认真刷牙我就讲故事”“我陪你玩积木你就不看电视”。所以孩子也愿意把这样让人觉得简单又舒服的交往模式带到自己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去,往往还十分见效。
合理表达意愿
当小家伙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就会倾向于采取肢体语言:哭闹,抢夺甚至打架。妈妈经常是情绪化的,但爸爸却总是十分理性且冷静,他习惯用简洁但准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今天有点沮丧,所以和你玩的兴致不高”“你这么做我真失望”。孩子慢慢也学会了许多能贴切表达自己情绪的词,在交往中形成冷静、理智等受欢迎的风范。
重在解决问题
妈妈的好一顿唠叨,爸爸听烦了,拉起孩子收拾好了刚才弄乱的玩具。这样的小事在生活中常见。但这正是于孩子不知所措时,示范给他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唠叨的绝佳机会。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也经常能一针见血地提出解决之道,终结小朋友间的争吵或抢夺、冲突,成为更具智慧的人。
出现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不能认同别人的观点,也许会发生争辩,甚至产生肢体;中突。爸爸会怎么解决?
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攻击性反应常常是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也不代表孩子有敌意,或想要伤害对方。事实上,在对方受伤时,孩子也常会变得沮丧。了解孩子的感受,处理问题的态度会有改变。这并不是说溺爱和娇纵,而是不必大喊大叫,大声斥责。此时,也许爸爸几句温和但有力的反问句,就能让孩子流下后悔的眼泪,向对方道歉。而且在问话中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也会使孩子以后学着去体会对方的感受,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处理一些和自己意愿相悖的事。
以正面态度回应
爸爸喜欢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正面记忆,告诉他什么是好的行为、对的行为,这比妈妈总是警告孩子“你这么做不对”“不能那样做”要有效得多。比如爸爸会说:
“时间到了,咱们把卡车换给小明玩吧。你可以去找莉莉一起玩水彩笔。”另外,爸爸习惯做旁观者,不会面面俱到地看着孩子,但会明确地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就在你身边。”这样的态度会让孩子有更多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却又有安全感。
(编辑:爱动脑)